小麥是人類最重要的主糧之一,但大多數人對其并不了解。5月19日,全國首個小麥博物館在溫縣揭牌開館,向參觀者揭開了小麥藏在人們熟悉面紗后的陌生內核。
全面展示小麥傳播發(fā)展
記者在參觀時看到,小麥博物館按照麥之源、麥之脈、麥之夢、麥之鄉(xiāng)4大部分,通過生態(tài)、實物、局景、互聯網技術與現代聲光電相結合的形式,全面展示小麥的起源、傳播、發(fā)展和未來,詮釋了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和小麥文化。
據溫縣縣委書記王玲介紹,小麥博物館占地18畝,主體建筑面積3995平方米,博物館的建設始終圍繞著“傳承、展示、權威、科研、科普”的理念,旨在將其打造成為中原種子研究的“硅谷”,全國唯一的小麥博物館,河南省乃至全國農業(yè)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。
這座位于溫縣糧食高產核心區(qū)祥云鎮(zhèn)的小麥博物館,吸引了辛志勇、尹均等多位國內知名農業(yè)專家,以及來自全國各地100余家糧食收儲、加工等全產業(yè)鏈企業(yè)代表。
利用光電技術展示小麥生長過程的展品
還有虛擬現實(VR)技術哦
溫縣小麥全國領先
全國首個小麥博物館為何落戶溫縣?我們先來看看溫縣的小麥有多牛。
溫縣小麥產量高,近幾十年來屢破高產紀錄。
20世紀90年代初,溫縣小麥單產達到401公斤,玉米畝產達到604公斤,率先成為黃河以北第一個畝產噸糧縣。
1996年,溫縣小麥畝產達518.92公斤,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小麥畝產千斤。
2006年,祥云鎮(zhèn)15畝小麥高產攻關田(豫麥49-198)以畝產717.2公斤的水平創(chuàng)造了我國三大主產冬麥區(qū)單產新紀錄。
2015年,溫縣全縣39.6萬畝小麥平均畝產571公斤,單產繼續(xù)保持全省領先。高產創(chuàng)建整建制推進30萬畝核心區(qū)畝產達660公斤,創(chuàng)國內最高紀錄。
溫縣小麥專家多,多數是本地農民出身,科研成果之豐碩可以說是奇跡。
據了解,目前,溫縣擁有小麥育種人才150余人,其中,具有中高級職稱50余人,獲得國家、省、市科技進步獎50余項,王煥英、王治波、王乾琚、呂平安等一大批專業(yè)和農民育種家的名字,都鐫刻在優(yōu)質小麥良種研發(fā)的豐碑之上。
溫縣小麥70%作為種子上市。作為優(yōu)質小麥種子基地,溫縣累計培育豫麥“25號”、“豫麥49-198”等小麥新品種17個,5個通過國審,引領了全省小麥品種的第六次、第七次更新換代。
據相關部門統(tǒng)計,溫麥系列種子從1993年起累計推廣面積3.2億畝,創(chuàng)社會經濟效益過百億。目前該縣小麥種子基地穩(wěn)定在30萬畝左右,溫麥系列種子年外銷良種1億公斤,暢銷河南、河北、安徽等黃淮海8個省區(qū),年推廣面積1000萬畝以上。
“為彰顯溫縣在小麥產業(yè)和文化上的引領作用,溫縣醞釀產生了建設小麥主題博物館的構想,得到了國務院和省市相關領導的贊同和認可!蓖趿嵴f,以此為契機,溫縣將努力為全國優(yōu)質小麥種子研發(fā)、小麥高產創(chuàng)建、農業(yè)科技推廣等繼續(xù)作出積極的貢獻。